查看原文
经济

评论特稿丨破局全球化困境: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开放之路

CGTN CGTN 2024-07-14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对此,CGTN《先声夺人》发布系列评论特稿《永无止境——新时代变革之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成就,展望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但近年来,在贸易保护主义、地缘冲突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化的发展却遭遇了一定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目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提出“中国倡议”,成为“逆全球化”浪潮之下支撑全球多边经贸合作体制的中流砥柱。同时,中国也立足于自身的开放实践,为身处逆境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到国际经贸发展实践中的一次成功尝试。以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中老铁路为例: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前,位于万象市的塔纳楞站是老挝唯一的铁路客运站。塔纳楞站台简陋,车辆老旧。从这里,老挝人坐15分钟的火车到泰国的廊开站继续旅程。也正是如此,中老铁路是老挝政府高度关注的“一号工程”,承载着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转变的梦想。
中老铁路开通两年多来客货两旺。从昆明到万象实现了朝发夕至,进一步便利了两国民众的往来,也极大地推动了旅游和经贸合作。很多东盟国家的货物都搭上了这条黄金运输通道。如今老挝的糯米、泰国的榴莲只需要三天时间就可以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不仅如此,中老铁路拉动了当地的就业,累计招聘老挝员工3500多人,在物流、商贸、旅游等领域间接创造就业10余万个,越来越多老挝山区的青年得以走出大山,拥抱世界。
中老铁路仅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缩影。包括老挝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以鲁班工坊为代表的技能培训与教育项目不仅强化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联系,同时也缓解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技能瓶颈,为其实现经济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利共赢原则不附设任何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政治变革的条件要求,这也与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秩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也是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自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揭幕以来,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已经拓展到了22个,并成为中国推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开放的重要实验平台。在诸如证照分离、资质互认及单一窗口等制度创新的推动下,自贸区在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改善营商环境、提升通关效率和激发企业活力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优质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正在成为后人口红利时代重塑我国区位优势的重要支点。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创设是中国对外开放之路上的另一重大突破,同时是全球经济开放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举。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交易会,进博会的设立打破了一直以来的“重商主义”传统,成为中国与全球实现互利合作,共享开放成果的重要平台。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在上海开幕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其中2023年11月的第六届进博会吸引了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展,意向成交金额突破784亿美元。与此前的展会相比,进博会注重“锦上添花”,也更注重“雪中送炭”,在为最新的前沿科技与产品提供宣传展示舞台的同时,也为广大欠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从首届起,进博会便广泛邀请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并坚持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摊位,第六届“非洲农产品专区”汇集了来自尼日尔、苏丹、埃塞俄比亚、贝宁等9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20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了超300家中方企业的关注与对接。
纵观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创举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征和全球共同利益的高水平开放之路,同时也基于自身的实践,从开放理念、开放动能、开放层级、开放导向和开放工具等方面为破局全球化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开放理念上,目前现有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无法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这是导致全球化困局的内在根源。针对问题根源,中国将互利共赢原则注入到对外开放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开放理念上实现了从专注于自身利益向利益共享、目标兼容的转变,而且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努力践行这一开放理念,突破了传统贸易体系单边主义局限,为解决全球化困局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向。
在开放动能上,针对传统基于利益交换和契约约束下的被动式开放,及其导致的开放动能缺失和隐性壁垒,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进博会等为他国提供基础设施和市场空间,为伙伴国主动开放积极赋能;同时率先垂范,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水平经济合作协议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拓宽外资准入空间。
在开放层级上,中国适时将焦点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制度型开放。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进中国规则标准走出去的同时,从制度层面稳定开放体系,并借助自贸区创新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地区间制度创新良性竞争,为制度型开放创造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开放导向上,伴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敏锐注意到了单纯外需导向下的产品输出并不具备长期性、可持续性,因此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稳定和发展出口市场的同时,中国通过有序、主动开放国内市场,提升竞争活力,促进国内需求对国际市场的反哺,力求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有机融合与正向反馈。
在开放工具上,中国也在努力打破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状态,实现各类开放工具的有机联动和整合。在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结合灵活的经济合作安排,实现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投资为基石,以贸易联系为纽带,以政策沟通、人文联通为辅助的多元联动开放体系。同时,中国打破传统开放活动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藩篱,通过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在前所未有的最广范围内消减经济开放的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秉持越发展越开放的姿态与世界互动,共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开拓共赢之路。中国凭借人口超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的超大规模市场为世界各国对华贸易与投资创造机遇,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开放之路也引领了全球多边开放体系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室主任)
推荐阅读:
评论特稿|新质生产力激发中国发展新活力
评论特稿丨市场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何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